赛艇成为奥运比赛项目是在 1912 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尽管从此经历了多次比赛,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说,由于桨手在比赛中要背对行进方向,身体向后运动,浸水板在比赛中途容易给运动员带来危险。
赛艇运动不同于其他水上比赛的重要特征是:桨手要背对船的行进方向,而皮划艇和独木舟的桨手们则是正面朝向赛船的行进方向。
另一处不同点在于:皮划艇和独木舟上没有固定桨的支架,而赛艇运动所有的赛艇都有固定桨的支架,就像杠杆的支点一样,桨手只能以该支点为轴作划桨运动。
赛艇运动的赛艇和外壳有两种类型:双桨和单桨。双桨比赛的桨手们手持双桨,两支桨分别位于艇两侧;单桨类比赛 ( 也称掠桨比赛 ) 的桨手则每人仅持一桨。
比赛 因为赛艇运动是一种在平直的浅水航线上进行的比赛,所以运动员之间的较量实质上是他们体力的较量,比赛胜负还和参赛队员的体重有很大关系。
比赛规则并不严格要求赛艇始终沿航线行进。根据规则,只要在比赛过程中赛艇没有防碍其他航道上的选手比赛就可以,但绝不能在于其他赛艇距离很近时制造波浪冲击其他航道上选手的比赛。当然,沿直线航行可使赛程最短。
赛事 在 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上,男子八人赛艇比赛和女子六人赛艇比赛都包括三个轻量级比赛。
所谓轻量级是指:女子单人体重不超过 59 公斤,团队平均体重不超过 57 公斤;男子单人体重不超过 72.5 公斤,团队平均体重不超过 70 公斤。男子比赛包括单人双桨赛、双人双桨赛、轻量级双人双桨赛、四人双桨赛、无舵手双人赛、无舵手四人赛、轻量级无舵手四人赛和八人赛。无舵手比赛中的 “ 无舵手 ” 是指在比赛中没有舵手来引领方向。
女子赛艇包括以下几项赛事:单人双桨赛、双人双桨赛、轻量级双人双桨赛、四人双桨赛、无舵手双人赛和八人赛。各参赛队的赛艇除对重量有严格规定外,对外形和尺寸并无统一要求。船体外型一般为细长形,通常用耐用的碳纤维和塑料制成,以使赛艇重量尽可能轻。
在大型比赛中,参赛各队分在不同小组,赛程一般为四天。大部分赛艇比赛都包括热身赛、淘汰赛、半决赛和决赛。这当然要根据参赛队多少而定。
当所有参赛赛艇在比赛始发点就位时,发令员会发出预令 “ 两分钟准备! ” 。此时,所有参赛选手都全神贯注地等待发令员的下一命令。
当发令员确认所有参赛选手和工作人员全部就位,他会再次逐航道检录赛艇,以作最后确认。当检录完最后一道赛艇后,如果始发点裁判灯为白色,发令员会发出 “ 预备 ” 的口令。如果始发点裁判灯为红色,比赛不会开始。下达 “ 预备 ” 口令后不久,发令员会按下一个按钮,蜂鸣声响起,挡在每条赛艇前端的保护挡板会沉入水中,然后正式比赛开始。
设在起点处的保护挡板并不能保证参赛者不犯规。发船边线员会在监测棚里监视,如果发现有人抢跑,他将用铃声召回赛艇,重新比赛。两次发船犯规的赛艇会被取消继续比赛的资格。
冲刺 每条赛艇的船首通过终点线的时候,裁判都要拉响终点汽笛。
每一赛道都有三名裁判根据冲刺照片进行判断名次。如果在决赛中出现两条赛艇同时冲线的情况,则两条船名次并列。如果在其他比赛中出现两条船同时冲线的情况,并且这一结果可能会影响某参赛队下一轮比赛,则安排在 2 小时内进行重赛。
赛道 国际上所有的主要赛道全部由人工设计建造,要保证能将风力和波浪对比赛的影响减至最小。 悉尼赛道为标准 2000 米浅水赛道,这是从总长超过 2300 米的水道上截选出来的。整条赛道包括 9 条比赛航道,但只有 6 条可用于比赛。单条航道宽 13.5 米,用彩色浮标隔开。各浮标点水深均不少于 3.5 米。
整条赛道上的浮标颜色呈规律分布。浮标在前 100 米为红色,在接下来的 150 米换为第二种颜色,在下面的 250 米又换为第三种颜色。在接下来的赛程中,第二、第三种颜色每隔 250 米交替出现一次,直至最后 250 米,换为第四种颜色。浮标颜色在最后 100 米又恢复为红色。
赛道的设计力求公平,使每个参赛选手不论在那段航道上参赛都会拥有基本相同的比赛环境。要达到这一要求,赛道必须尽可能避风。赛道两边不能有任何高大物体,比如建筑物,小山或树丛,因为这些物体会拦阻风力或使风向发生偏转,从而出现比赛环境不均等现象。
基于同一原因,赛道两岸应为斜坡状,表面覆有不规则碎石。这一设计会尽量减小水流冲击岸边产生的回弹,从而减小了波浪的产生。
其他规则 男子比赛,舵手体重不能低于 55 公斤;女子比赛,舵手体重不能低于 50 公斤。如果舵手体重不足,必须加载一定重量的物体以弥补重量差。舵手是比赛成员之一,因此,男舵手不能为女子船队导向,女舵手也不能参加男子比赛。
如果赛艇在比赛开始的前 100 米内出现严重机械故障,比赛可中止。
任何一名桨手落水不影响该队继续比赛,但如果舵手落水,该队则不能继续比赛。比赛前最多可更换半数参赛队员。 |